>>>> 一、同性恋——一个讳莫如深,但必须正视的群体 同性恋,这个群体,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一直讳莫如深。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对待同性恋非常宽容的国家,相比之下,就算是在文化非常包容,法律上允许同性结婚的美帝,同性恋群体也经常会遭到宗教人士的歧视,以及反同组织的袭击,甚至在职场上被排挤而炒鱿鱼,而在中国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在中国,虽然大家仍然不了解也看不惯同性恋,但是至少不会主动跟你过不去,不会怎么因此排挤你,最多就是疏远一点吧,不管是同事还是老板。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更加包容? 其实不是。在中国之所以不会发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和暴力事件,有很多原因,比如中国宗教影响力低,中国人不太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中国人不崇尚暴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对同性恋宽容的原因——人家直接就对你视而不见了。在中国,很多人看到同性恋的第一反应是,避之莫及。 然而,不管怎么回避,同性恋这个现象早已存在,而且,在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一个较为公认的数据是,中国同性恋人数在5600万至8400万之间。国内着名的性学者李银河曾表示,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规模在7000万左右。 7000万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每2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同性恋。 这么庞大的人群,我们却极少关心他们的诉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文明的进程行驶至今,我们早应该抛弃世俗的偏见,正视这个市场了。 >>>> 二、资本的敏锐——LGBT社交软件格局已定 资本的嗅觉总是像猎狗的鼻子一般敏锐,当大多数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同性恋市场的存在时,资本早已开始布局。 资料来源:易观 由Zank发布同志消费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有7000万的同志人群,占总人口数的5%。中国LGBT市场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仅次于欧洲的8700亿美元和美国的7500亿美元。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粉红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7000万人、3000亿美元市场,这两个数据所散发出的诱人香味,不得不承认,令所有资本垂涎三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同志交友从酒吧、公园逐渐转移到线上,因此,资本早在2013年就开始对同志交友APP进行投资,在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达到巅峰,而今年仅有Blued一家获得战略投资——Blued也是唯一一家进入C轮的同志交友APP,更多的同志交友APP停留在A轮融资,G友、樱桃同志在2014年、2015年获得天使轮投资后再无消息。 如今这个市场,格局基本确立。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在可以搜索到的LGBT(女同、男同、双性恋、跨性别者的统称)软件近达30个,但在中国,上图中的前四位基本就是未来LGBT社交软件的主流玩家了。 国内"主流"LGBT社交软件发展状况:
这四款社交软件中,其中Blued和Zank是男同社交软件,目前,Blued的统治地位已经确定。数据显示,Blued在中国男同社交领域占据90%的市场份额,用户数达2700万。另外2款为女同app,Rela和Lesdo,其中Rela有500万用户,Lesdo有300万用户,两者还在较量之中,不过目前Rela这款App目前已无法下载,同时,Rela的网站和新浪微博账号也被删除了,暂停的起因是源于"服务上重要的调整"。 >>>> 三、3000亿美元市场,资本幻想的商业模式 有了用户,自然得有商业模式,放心,无所不能的资本早已拟好。 同志市场同志经济产业链地图及对应商业模式一览: 围绕着同志群体,精明的资本圈好用户后,在各种场景中开始变现,社交、购物、出行、娱乐等等,他们甚至想好了同志生活产业链的一条龙服务。他们相信同性恋群体的消费是异性恋消费能力的三倍以上,因为"同性恋者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更多的经济负担。 同时,同性恋更容易被歧视、被边缘化,因此,他们需要用更优秀的事业更好的收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有生活的更小资,更有消费欲望。 于是在普通人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资本都挖空心思来为同志者们考量,《中国LGBT群体生活消费指数调查报告》显示: 旅游:同性恋者能承受旅游消费价位更高,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是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及厦门。在旅游的基础上上升的消费需求是"海外婚姻注册",因为中国目前的法律不支持同性婚姻登记,所以去别的国家旅游,比如美国一些州,加拿大,澳洲,塞班等可以满足这个需求。淘宝上亦有此类服务套餐。 网购消费:LGBT群体更爱网购渠道,更爱时尚,比异性更爱打扮,更懂享受生活。对于高价商品,同性恋的接受度略高于异性恋者,奢侈品消费市场有挖掘价值。 影视:为了吸引同志群体,各种同性题材电影层出不穷。
可是,所有这些资本想好的商业模式,真的能实现吗? >>>> 四、同志群体的诉求,粉红经济的命门 我不知道所谓的《中国LGBT群体生活消费指数调查报告》里面数据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只能哄一哄无知的资本,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商业幻想,这样的结果放在任何一个同志者面前,只是一份歧视性的报告,谈何商业变现呢? 对同志群体进行某些商业开发并没有错,但过度消费,忽视同志群体最真实诉求的结果,必然是资本最后的失败。 那么,同志群体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曾经把这个资本都认同的结论给某同志者看过——同性恋群体的消费是异性恋消费能力的三倍以上,因为"同性恋者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更多的经济负担。同时,同性恋更容易被歧视、被边缘化,因此,他们需要用更优秀的事业更好的收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有生活的更小资,更有消费欲望。 得到的回答是: 我觉得这段描述不无道理 但是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不只是同性恋者 还有那些独立自主的女性大龄女青年。那些被旁人特别是家人不理解的,不只是同性恋,只是都更渴望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社会地位为自己说话。可是同性恋跟独立女性不同的是,她们那么拼,因为她们知道总有一天会在同一个高度遇到一辈子的人,努力往上爬,更多是想自我提升为了遇到更好的人。而同性恋呢?拼破头在社会寻找存在感,只是想争取到大多数人再普通不过的光明正大活着的权利而已,而这种挣扎并没有尽头。之前看到一句话说,为什么很多同性恋爬到了世界的第一才敢出柜?因为他们走到了世界的顶峰,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共勉。 瞬间,恍然大悟。同性恋群体和普通人一样,用一样的东西、买同样的物品,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和常人没有任何区别,认为的把他们和普通人隔阂开来真的就能实现所谓的粉红经济吗?他们所需求的不过是和普通人一样的待遇,不要任何特殊。在许多人看来,粉红经济自有其积极意义,它极大地增强了LGBT群体的可见度,试图利用商业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在西方,通过消费来融入主流社会也曾是同性恋者争取社会认同的一个主要途径,但这一策略在后期越来越遭到来自社群内部的抵制。例如有人指出,同性恋身份已被成功物化成关于商品消费的一种生活方式,做一个同性恋就意味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消费。针对这样的现状,许多同性恋者喊出"我们在此,我们是同志,我们不要购物"等口号,要求回归政治议题,继续LGBT权益抗争运动。 这便是粉红经济的命门——被过度消费的粉红经济,一旦忽视他们本身的诉求,再多的商业开发也是徒劳。聪明反被聪明误,资本家所谓的3000亿美元粉红经济可能只是个伪命题。 >>>>五、暂时可行的粉红经济路径——社交 那么,目前粉红经济,做的最好的是什么? 答案还是社交,因为目前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这些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平台,但是旅游、服装、购物、影视这些明显带有歧视性偏见的商业化产业,同志群体根本不会搭理。所以,现在的风投们,你们该投什么,已经很明显了。 目前主流的同志社交app主要的盈利方式,包括:
以Blued为例,其于2016年初正式启动商业化,在移动营销、视频直播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收入增长可观,并已实现盈利。这得益于其惊人的用户量和使用时长: Quest Mobile 《2015年上半年APP盘点》 值得留意的是,2015年时其人均在线时长、月开启次数等各项数据中,竟均领先于新浪微博、陌陌等主流社交应用。而2016年的数据显示,其不仅月日均活跃用户达到了126.4万,月人均使用时长也都非常吓人,达到了580.3分钟,还有活跃用户30日留存率更是达到51%。 用户量的庞大,从社交入手是最切实际的,也是最能满足同志群体交流的需求。 >>>> 结语 2014 年 10 月 30 日,苹果 CEO 蒂姆·库克 (Tim Cook) 在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发表文章称,身为同性恋者我感到很自豪。库克说:"多年来,我向许多人公开了我的性取向。苹果的许多同事也知道我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库克走向了世界巅峰,然后出柜,他本是个低调的人,是不会随意公布自己的隐私的,然而,库克还是这么做了。库克这么做的诉求,和所有同性恋群体的诉求一样,"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简短的一句话却会对同性恋平权运动带来无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这便是库克的大爱——牺牲自己的某些东西,却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微弱的正面影响,让世界变得稍微更美好一点。如果是你,会不会这么做? 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听到或看到同性恋者时,只是习以为常的"哦"一声,然后做自己该做的事,也许那时,他们将和普通人一样,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社交app,也不存在所谓的粉红经济,但是,没关系,世界更美好。 |